补锅,补碗
网上读了一个追忆补碗,补盆,补水缸的帖子。50-60年代的汉口,就跟今天的乡镇一样的,经常有各种各样的手艺人带着挑子串巷,吆喝着找生意。
生铁锅破了可以补。掏净破洞,那烧熔的铁在石棉毡上象一粒火球,锅外托到破洞之处,在锅内用另一小卷石棉毡抹平,冷凝了後,锅内用磨石打光滑。补过的锅用起来完全不漏很难,炒菜锅在放油前是要干烧的,只要不是一烧就掉疤,那就算补好了。
60年代湖南有个花鼓戏“补锅”,补的是煮猪食的锅。
补碗就容易一些,补过的碗一般不会漏。要是拿补过的大碗喝稀粥,喝完了一手浆糊,那象话吗?
怎么让补过的碗不漏?别急。碗补好了,师傅叮嘱上一句--煮糯米粥时把这碗放里面浸着煮煮,以後就不会漏了。莫不是碗缝,钉眼儿都给糯米糊糊粘上了?
老师傅说了:打过孔的碗,瓷片儿在钻孔的时候“犟了”,过些日子容易从钻孔打钉的地方裂开。在糯米粥里一煮,犟掉的瓷也就皮实回来了。後来想想,大概是可以接着煮一煮消
除内应力吧。
现在若有兴趣自己动手补碗很容易了,钻瓷器的钻头五金店里有卖的。自己装修房子的时候,在瓷片上钻个眼儿,不是很容易吗?补碗的活儿,老大的功夫都在钻眼儿上了。现在有电钻,用那特殊的钻头就不是难事儿了。钻孔的时候,记住不时地抹点儿油就得。
碗钉,鲁迅先生在写九斤老太时提到过的,是比较软的铜钉。
铜钉卡入碗眼以後,使小锤在小铁砧上锤平铜钉时要细心--这个不用说,不细心,那一锤下去会不会砸个稀巴烂?--
当然不会,锤子比较小,不会一下敲得稀巴烂,小心一点就得。
附录:
补锅--这行人俗名曰“骨漏锅的”。铁锅有缝子可以锔,有窟窿可以补,亦系特别的手艺。此行人在街上呼喊皆曰“骨漏锅”。据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云:
“市并中有补铜铁器者谓之‘骨路’”,莫晓何义。 《春秋正文》曰:
“《说文》云;锢,铸塞也。铁器穿穴者,铸铁以塞之,使不漏。禁人,使不得仕宦者。其事亦似之,谓之禁锢。”余案:“骨路”正是“锢”字反切语云云。
补碗--南宋晚期石砌水闸设施遗迹:
有大量南宋至明清时期的瓷器、钱币、铜镜、建筑构件等曲物。瓷器分属于南宋官窑、龙泉窑、越窑、建窑、景德镇窑等窑口。其中的南宋官窑洗、青白瓷粉盒、龙泉窑青瓷香炉等宋代瓷器,釉色晶莹,制作精美。值得一提的是,有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碗非常难得,因为该碗的口沿与腹壁上清晰可见经过修补的痕迹,是我国现今发现年代较早的补碗技术实例。宋代建筑构件包括筒瓦、板瓦、鸱尾等,其中一件莲花纹瓦当形体硕大,直径达
23 厘米,在南宋临安城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