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年前,學過寫劇本。但隨著一同學(參加過當年一賣座電視劇-保鑣的拍攝)跳樓自殺。
一同學被騙後 – 去梨山種水果。
另一同學被騙 – 不知下落。
就沒再接觸。
看洞庭老師-大明劫這篇文後,這些日子,多看了些書。
---------
節錄一小說:
張居正行一條鞭法,也就是把銀錢、糧食和勞役統統折算成銀錢,百姓只需要繳納銀錢就可以了,朝廷再拿這些銀錢去采購糧食,雇傭勞力。
行一條鞭法,朝廷的確多收了不少銀上去,但朝廷官府方便,卻沒考慮到百姓們的實際。
鄉村農戶,自耕自織,自給自足,偶爾需要些雜貨,也都是以物易物,銀銅錢之類存量很少,莫說是農民,就連很多小地主家裡也只是存糧存物,不見得有多少銀錢。
這個一條鞭法一出,秋天繳納的賦稅不能用糧食代替,要收取銀錢,他們只能把手的糧食賣掉,可銀錢通貨不足,糧多錢少,這就導致糧食價錢變得低賤,農民和小地主要賣大量的糧食才能湊夠賦稅。
秋天過去,冬天和春天、初夏都要靠著存糧過活,這就是所謂青黃不接的時候,為了交納賦稅多買收獲的糧食,導致存糧不足,人不吃飯就要餓死,到這個時候就要想辦法填飽肚,也只有借貸買糧一條路。
而春天青黃不接,正是人多糧少,糧價飛漲起來,借錢借不到只能接高利貸,可這高利貸又有幾個人能還得起,一來二去,只能賣人賣地,徹底破產。秋天扒一層皮,春天扒一層皮,很多地主富戶都活不下去了。
真正得利的則是那些大地主,加上依靠他佔有的土地和財富,有的本身就是官員親貴,他們借此大量的吞並土地,這樣那樣的官面關系,又利用免稅特權不比較那賦稅,財富權勢滾雪球般增加。
大災小災不斷的地方,百姓年年逃荒,又有假報流民作賊,驅殺良民,進而逼民造反,以吞沒土地。
-----
明朝對外貿易以及銀本位考---明朝中期商品經濟的萌芽與白銀的廣泛流通
略論明代對外貿易與銀本位、貨幣財政制度
中國明清銀本位貨幣制度研究
---明代後期發達地區所遇到的糧食危機,恰恰是由於過度的市場化所致,是把糧食生產完全交給了市場,而國家失位造成的。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改革恰恰促進了這種糧食的市場化,它表面上增加了國家的稅收,實際上卻加劇了農業危機。---
--------------
重看 --- 《五百年來誰著史》 作者:韓毓海 --- 中的一段
明朝末年,王夫之等人其實已很痛切地看到了這個問題,他認為糧食生產的貨幣化和市場化,造成的惡果是“貿遷于南而田廬于北,人心拂而理勢逆”,最終是“顛倒有無而責非其有”,最終必然導致糧食危機,結果是既缺錢又缺糧,農商兩不利。而這就是開中法的弊端:
鹽政開中之法,其名甚美,綜核而行之乍利,要不可以行遠,非通計理財之也。
商之不可為農,猶農之不可以為商也。
商其農,徒窳其農而貧之于商。
農其商,徒困其商而要不可為農。
開中者,將使商自耕乎?
抑使募人以耕乎?商固不能自耕,而必募人以耕,乃天下可耕之人皆懷土重遷者,商且懸重利以購之,則貪者舍先疇以趨遠利,而中土之腴田蕪矣。
不則徒使商豢遊惰之農,而出不能稗其入也。
抑天下果有有餘之農可募邪,則胡不官募之,而必假於商乎?
農出粟而使之輸金,唐、宋以降之弊政也﹔商利用金而使之輸粟,則開中之弊法也。顛倒有無而責非其有,貿遷於南而田廬於北,人心拂而
理勢逆,故行之未百年而葉淇得以撓之,商乃寧輸數倍之金以丐免遙耕之苦,必然之勢也。耕猶食也,莫之勸而自勤者也。強人以耕,殆猶夫強人以食,與不噎而噦者幾何哉?
此開中之不能久也。
明弘治朝,開中法已由運糧開中改為納銀開中,商人從此也不再承擔糧食轉運的任務。這樣,原本依靠商人轉運糧食的體制也瓦解了。
從這個意義上說,1640年代導致明帝國滅亡的糧食危機,一方面是由於天災,而另一方面,商人因運糧無利而不為,樂得納銀開中換取鹽引,而這就是將運糧交由商人的惡果,這也就是當今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提亞.森所提出的那個重要理論:危機是由於糧食的過度市場化造成的。
即在後一種條件下,大批的人餓死並不是由於單純的災荒,而是由於市場上糧食的價格太高,人們因為買不起糧食而導致饑荒,所以才會有富裕地區賣了豪宅買米吃的時弊。
這也就是說,明代的最終崩潰不是由於明代的經濟沒有完成市場化改革,或者過於封閉和自給自足,明代後期發達地區所遇到的糧食危機,恰恰是由於過度的市場化所致,是把糧食生產完全交給了市場,而國家失位造成的。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改革恰恰促進了這種糧食的市場化,它表面上增加了國家的稅收,實際上卻加劇了農業危機。
-------------- 说他像中共?也像,也不像。 --------------
看下面的文章,大明劫 是有些提醒的意味。
用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規模衡量,中國過去三十年所實踐的經濟學無疑是領先世界的。但是,人們幸福感不僅來自不斷增長的GDP。中國的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回避貧富差距擴大、社會矛盾激化的問題。
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坦承,中國“社會矛盾明顯增多”。對中國新一代領導層而言,如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,比如何推動增長更迫在眉睫。
一般而言,經濟學的根本問題是資源配置,其核心的追求是“效率”而非“公平”。
然而,與多數經濟學家們不同的是,阿瑪蒂亞•森一生的學術研究興趣都集中在,讓經濟學理論為增進社會公平,特別是消除貧困服務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