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碼
 註冊

掃一掃,訪問微社區

QQ登錄

只需一步,快速開始

搜索
12
返回列表 發新帖回復
樓主: 糟木匠

[書法作品] 铅笔行书,行草:《阮郎归·天边金掌露成霜》宋 晏几道

[複製鏈接]
梧葆 發表於 2017-5-13 18:39:09 | 顯示全部樓層

唉! 貼錯了, 這篇:

http://www.storm.mg/article/265271





 樓主| 糟木匠 發表於 2017-5-13 21:02:15 | 顯示全部樓層
梧葆 發表於 2017-5-13 04:34 PM
--- 我看文章吧,---

那就請看:

陈昭南的文章,有很多人逐条驳过的啊,我不重复人家说的。

我的观点是这样的,立场是可以不论的,但历史事实不能不顾。但凡可以客观尊重历史事实的人,基于历史事实的推演,那肯定有可读性。如果你推举的历史依据,是断章取义来的,是剪一角盖全面的,那么你即使口若悬河,可信度也是极低的。

梧葆 發表於 2017-5-13 21:51:54 | 顯示全部樓層
網上剪貼:


台灣到底是誰的?

到現在,答案是:台灣是武力勝利者的。

現在台灣人口中最大族群:漢族。

是靠來自中國的武力優勢。

才在台灣取得生存地位的。

漢人是靠
顏思齊、鄭成功、康熙、蔣介石的武力,才能在台灣建立家園。

從原住民的角度看

漢族原本不是台灣的主人

是台灣的侵略者

而且是勝利的侵略者

現在自稱台灣人的

通常是台灣入侵者的後代

當有人說

台灣都是被外來侵略者統治

講這話的人

通常都是外來侵略者的後代

所以歷史是很弔詭的

請看
「台灣歷史的五個階段」

台灣歷史的五個階段---台灣到底是誰的?

所有資料都顯示, 在1624年荷蘭人在台灣建立政權之前,從無任何政治勢力在台灣建立任何形式的中央或地方政權。

中國或日本的文獻,都只顯示中國人或日本人曾在1624年之前,到過或提過台灣, 但這無法也不應該無厘頭的擴張解釋,說成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或日本的。

如果到過台灣、經過台灣、或聽過台灣,就可以主張發現台灣、擁有台灣,最有資格的,當屬1544年船隻航經台灣海峽,將台灣命名為“福爾摩沙”的葡萄牙人。
比較可靠的是,以在台灣建立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記錄為準,來判定台灣是誰的?

以及台灣人到底是誰?

因此,台灣的歷史依政權的建立方式,可分為五個階段:

(一) 原住民的台灣:

1624年荷蘭人建立政權以前的台灣,
無信史記載有任何政權存在。

台灣還處在長達千年以上的原住民部落時代,直到1621年中國人在顏思齊帶領下,開始唐山過台灣,在台灣建立殖民式的屯墾村莊。

1621年正是台灣歷史的中國人元年,顏思齊正是中國人的開台民族英雄,也為台灣開啓了中國化的歷史進程。

從1621年到2014年,中國人移入台灣,剛好滿393年。

但在1621年以前,這段 - 原住民為主的歷史長河,台灣人是原住民,不是中國人,台灣也不是中國的一部分。

因此,現代的台灣人的祖先,除原住民外,都與台灣無關。在這個階段的台灣,並非這些現代台灣人的母親、或祖母。

(二) 荷蘭人的台灣:
1624-1661年,荷蘭人在台灣只有37年。
1624年荷蘭人得到中國明朝政府的承認,在台灣建立半官半民的

「荷蘭東印度公司雅加達總部台灣分部總督府」。

本質上是實施殖民地統治的非正式地方政權,這時台灣不過是荷蘭人印尼殖民地的ㄧ部份。
但這37年間的前18年, 荷蘭人一直為鞏固和擴大統治範圍,對占有台灣北部的西班牙殖民勢力及經營台灣中部的顏思齊、鄭芝龍屯墾勢力發動戰爭, 到1642年才統一全台。
荷蘭人真正統治全台只有19年。

有趣的是,荷蘭時代的中國移民仍然是中國人,或者正確的說,不是移民,是荷蘭人的中國外勞。

當時的台灣人仍是原住民,且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,是尼德蘭王國轄下荷蘭邦的一部份。

(三) 中國人的台灣:

1661-1895年,長達234年,台灣都是中國人的天下。

中國人先由鄭成功在台灣建立延平郡王國,後由康熙大帝在台灣建立大清帝國福建省台灣府,前者是中國分裂下的地方政權,後者是中國統一時期的台灣地方政府。
這234年間,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, 台灣人都是中國人。

同時間,福建和廣東的中國人大舉組織堂號式的屯墾團,攜家帶眷入台開墾,台灣的人口變成以中國人為主要人口,台灣的社會變成以中國人為主的社會,台灣演變成完全中國化的台灣。
靠的都是,鄭成功和康熙的武力。

鄭成功來台前,在台灣的中國人不到1500人。

清帝國結束在台統治時,在台灣的中國人已超過百萬人。

(四) 日本人的台灣:
1895-1945年,日本殖民統治台灣,有50年。

中日甲午戰爭,中國割讓台灣給日本,日本帝國在台灣設置總督府, 是帝國政府轄下進行殖民地統治的地方政府。

這50年間, 台灣人既不是中國人,也不是日本人,台灣的漢族被稱為「本島人」,原住民被稱為「蕃人」。

但是台灣人的身份識別及認同開始萌芽。

這段時期,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,台灣是日本帝國的一部份。

日本帝國曾試圖把台灣人日本化、皇民化,但沒有成功。

台灣人此時只是認同混淆的日本殖民地屬民,且是非常中國化的日本屬民。

(五) 中國人又是台灣人的台灣:

1945-2014年,至今已有69年。

台灣在1945年成為中華民國的台灣省,台灣人再度成為中國人,台灣再度成為中國的一部分。

但因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遷台,使台灣在歷史上首次出現中央政權, 台灣人不論外省人、本省人、原住民首度不受外在政權統治,統治台灣的政權也首度不是地方政權。
可是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分裂下的中央政權, 不同於延平郡王國只是中國分裂下的地方政權。

這種既分裂又統一的歷史力量作用下, 台灣遂產生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爭議,這個認同爭議的政治鬥爭意味,遠超過歷史真貌的範疇。

畢竟69年的時間實在太短, 除了原住民外, 其他台灣人要確立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歷史事實,和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政治論述,著實不太容易。

很弔詭的是,中華民國這個中央政權遷入台灣,剛好是台灣不同於延平郡王國、荷蘭式的台灣,反而促使台灣有形成獨立中央政治實體的根本條件。

尤其是,228事件使早點來台灣的「本省人」和1949年才來台灣的「外省人」起了政治矛盾,加速「本省人」以「台灣人」做身份認同。

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相對峙,蔣經國後推動本土化、民主化、兩岸交流密切化,也加強「外省人」以「台灣人」重新定位。

但是這個逐漸不以「中國人」做識別,積極強調「台灣主體性」,編造許多新的歷史地理神話的「台灣人」認同。

要面對的事實卻是:

1、台灣仍是ㄧ個非常中國化的社會,不像新加坡是ㄧ個以英語為主流語言的移民社會 。

2、中國大陸的新帝國正快速崛起,台灣政權的背後的美國、日本的力量正在衰退。




3、台灣政權能分立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壓力下生存,靠的卻是蔣介石帶來台灣的武裝力量,當台灣人否定蔣介石,這股武裝力量是否會衰退,是有待觀察的,如果衰退,台灣任何政權都會消失。




台灣人的「愛台」思想,如何面對中國新興民族主義的壓力和吸力,是台灣下ㄧ個歷史階段最重要的課題。

也是台灣年輕ㄧ代,擅長上街抗議,不擅長上場打仗,無法面對的難題。


-----------

以上是網上剪貼。非個人觀點。

俺是在台灣受 蔣 教育下成長,經歷炮火,愛中華文化的兵卒。


 樓主| 糟木匠 發表於 2017-5-14 05:56:00 | 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糟木匠 於 2017-5-14 06:07 AM 編輯

其实我们都不这么读历史。政治上的东西,总是先让历史虚无化,然后挑起其中一条脉络,说: 看啦,这就是实打实的历史!

每个人都只管自己手上的这条线,一直到死,都不承认别人挑出的另外历史脉络的。

我说最直接的。台湾离大陆太近,台湾在现在的大国政治中毫无独善其身的可能。邓小平直接了当地说过,不能让台湾成为美国日本对付中国的火力桥头堡。

我吧,或者说和我差不多的一群人,想法大致差不多,台湾是中国的那只是第二属性,第一属性是,台湾首先是现在在那儿生活着的全体台湾人的,所以我们都希望台湾好。

一,台湾不能乱,乱了美日就要插手。所以,在台湾乱起来之前,大陆一定会抢在前面的;

二,台湾没有能力在政治上经济上完全“独立” 。所谓的独立,就是让美日拿过去,这是绝对不允许的。老共在台上会是这样,别人在台上也一定还是这样。




梧葆 發表於 2017-5-14 06:07:06 | 顯示全部樓層
看著一帶一路的報導  。讀詩   


黃鵠啄江草  只與群鳥同   青天一蕩翼   萬里振高風   




 樓主| 糟木匠 發表於 2017-5-14 06:17:32 | 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糟木匠 於 2017-5-14 06:25 AM 編輯
梧葆 發表於 2017-5-14 06:07 AM
看著一帶一路的報導  。讀詩   

一带一路是个不错的主意。资本主义掠夺式的贸易法展,使得中下层人从互通有无的贸易模式中的获利越来越少。

现在的经济模式贸易模式问题太多了,产品输入原材料输出的贸易方式,不可能在持续下去了。

换个新的发展方式,应该挺好的。台湾是个有巨大经济活力的地方,不参与一带一路,可惜了。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手機版|論壇主頁|木匠藏書|楓葉特輯|攝影漫談|草木花卉|魚蟲鳥獸|靜物小品|燈光夜影|家有天才|蹉跎歲月|他鄉速寫|木匠鋪子|遊多倫多|故鄉中國|人物隨筆|小黑屋|

GMT-5, 2024-12-24 08:50 PM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