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腦當機期間,看點網上維基百科智庫百科資料,剪剪轉轉貼貼成一文。
TPP 、 RCEP 、 TTIP是什麼
近年來,在報紙上經常看到TPP、RCEP、TTIP這三個英文縮寫,那麼這三個英文縮寫的含意為何?而其中之內涵與重要性又在哪裡?在此加以簡介。
一、TPP、RCEP、TTIP這三個英文縮寫的含意:
1、TPP - The Trans-Pacific Partnership,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(美國倡導)。
2、RCEP -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,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(東協加N)。
3、TTIP - 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,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(全球最大、超級區域經濟整合)。
可以看出TPP、RCEP、TTIP代表現在的世界經濟局勢,所分成的三個大群體,歐盟、北美貿易區和亞洲的。
二、TPP ( The Trans-Pacific Partnership)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的歷史沿革與發展
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是一個綜合性的自由貿易協定,包括了一個典型的自由貿易協定的主要內容:貨物貿易、原產地規則、貿易救濟措施、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、技術性貿易壁壘、服務貿易、知識產權、政府採購和競爭政策等。
TPP 於2002年由紐西蘭、新加坡、智利三國發起,成員國彼此承諾了高度自由化的互惠待遇,汶萊、智利、紐西蘭及新加坡四國在2005年5月28日協議發起泛太平洋夥伴關係,當時還與其他五國磋商,包含澳洲、馬來西亞、秘魯、美國及越南。2008年美國加入後成為主導者。
2010年11月14日,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高峰會的閉幕當天,宣佈將於2011年11月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高峰會,完成並宣布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綱要。同時,美國積極與東南亞國協各成員國進行協議,重申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將匯集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各經濟體,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,都能成為一個統一的貿易體。
TPP是高品質、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。目前的談判進度:2014年第一季完成第一輪談判,且在2015年生效。目前成員國:12國,美國、新加坡、韓國、日本、越南、馬來西亞、汶萊、紐西蘭、澳洲、加拿大、墨西哥、祕魯。成員國GDP占全球總量:38%。
美國全力推進TPP,除振興國內經濟,也想分享亞洲區域高速成長的目標,藉此主導亞太貿易活動,日本加入TPP,且在釣魚台事件、菲律賓的黃岩島事件,背後有美國撐腰,都是美國透過TPP影響亞洲的首部曲。
由美國催生的「泛太平洋夥伴關係」,主要成員與入會磋商國大多由資本主義體系的國家組成(越南為唯一社會主義國家成員),同時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產生排擠效應;而泛太平洋夥伴關係「圍堵中國大陸」的態勢似乎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催生的「東協加六(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澳洲、紐西蘭、印度)」抗衡,變成一場中美兩國拉攏亞太經貿實體的角力戰。但2013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副部長弗朗克•桑切斯接受《日本經濟新聞》採訪時表示「歡迎中國加入TPP」,尤其強調未排斥中國的意圖。
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可能整合亞太的二大經濟區域合作組織,亦即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和東南亞國協重疊的主要成員國,成為亞太區域內的小型世界貿易組織。
三、RCEP (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),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的歷史沿革與發展
RCEP 簡言之就是「東協加六」的擴大版,並開放其他經濟伙伴國加入。「東協加N」的經濟整合從1997年即展開,至2012年已與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澳洲、紐西蘭、印度簽署雙邊FTA並生效。2011年由於美國及俄羅斯加入,東協加六擴大為東協加八,但由於美國與俄羅斯尚未和東協簽署FTA,所以未納入成員國。至於香港,有希望成為第17個成員國。
過去因中國及日本各有戰略考量,對於東亞整合,究竟要以東協加三或東協加六為主軸,立場分歧。但轉為RCEP則可使東亞經濟逐步擺脫中日在其間的角力,並持續確保東協在區域整合中的核心地位。RCEP表面上是由東協主導,但其實是「中日韓大哥不出面,推一個小弟出來。」他表示,由於RCEP多半是發展中國家,因此對製造業的帶動會大於服務業,和TPP相反。比起TPP,RCEP開放程度沒那麼高,將以90~95%的貨品涵蓋範圍為目標,同時也會談服務貿易、投資、經濟與技術合作、智慧財產權、競爭政策、爭端解決等議題。
RCEP在2013年談判快速,3月在印尼峇里島舉行預備會議,5月就展開第一回合談判,發表聯合聲明,強調對低度發展東協國家保有特殊及差別待遇的彈性。9月在澳洲布里斯班舉行第二回合談判,針對貨物貿易、服務貿易與跨國投資議題進行討論。
東協加N談判進度:第三輪談判於2014年1月在馬來西亞舉行,2015年完成談判目前成員國:16國,東協十國(汶萊、柬埔寨、印尼、寮國、馬來西亞、緬甸、菲律賓、新加坡、泰國、越南)、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紐西蘭、澳洲、印度,囊括亞洲國家獨缺台灣與北韓。成員國GDP占全球總量:30%。
四、TTIP (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)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
TTIP即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,是指美國和歐盟雙方通過削減關稅、消除雙方貿易壁壘等來發展經濟、應對金融危機的貿易協定。該協定的談判在2013年6月啟動。談判一旦達成協議,意味著歐美自貿區成形。這將一舉成為世界上最發達和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,對歐美經濟乃至全球貿易格局和規則的演變無疑都將產生重大影響。TTIP將是全球最大、超級區域經濟整合。
談判進度:2013年12月完成第三回合談判,2014年11月完成談判。目前成員國:美國、歐盟。成員國GDP占全球總量:46%。歐盟與美國兩大成熟經濟體結盟,可望擴大雙邊貿易至少五成。成為全球最大、也是最後一個超級區域經濟整合。2008年金融風暴挫傷歐美,加上亞洲經濟體加速整合,讓歐美有危機意識,使 TTIP進展相當快。如果全面性且整合效果好,歐盟GDP可增加0.48%,美國增加0.39%,TTIP 將為美國增加數百萬個優質的工作機會,對雙邊都有大利益。
歐盟在談判中推動企業補貼、反壟斷和併購,對中國很有針對性,一旦美歐在產品技術標準上達成一致,成為新的國際標準,TTIP就將成為新的國際貿易、投資規則的基礎,進而影響整個全球化規則制定,「它將和TPP一起,大大提升中國參與全球化成本。」
除了降低關稅外,歐美雙方的交易成本也可望大幅降低,例如產品進入市場時可以只檢驗一次就好,不必兩次。莫瑟林分析,令人訝異的是TTIP對產品關稅調降問題,比對服務業開放關注度高。目前,歐美不少產品關稅還很高。美國食品關稅為73%,歐盟56%,美國汽車關稅27%,歐盟為26%。中國大陸也對TTIP相當關切,因為歐美結盟表示要拿回全球貿易規則的主導權,對新興國家不見得有利。台灣以貿易立國,歐美又是台灣外銷的大市場,對TTIP進展,也應持續關注。
結論:
近年來,區域經濟整合風潮在全球各地漫延,跨太平洋夥伴協定(TPP)與東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(RCEP)的發展,儼然成為亞太區域整合的兩大重要支柱。以美國為首推動的TPP朝「高標準、涵蓋範圍與區域廣泛,以及堪稱21世紀的FTA典範」,更被視為成為APEC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(FTAAP)進程的主要整合動力;而東協國家為確保其在區域經濟整合的核心地位,不僅整合和優化既有的「東協+N」模式,並加強推動RCEP,以排除「東協+N」模式擴大的障礙,加速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。儘管涵蓋成員略有不同,兩整合體均有助於亞太區域經濟整合。於此同時,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(CJKFTA)以及美歐的「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」(TTIP)也已進入實質談判階段。
令台灣憂心的是,RCEP幾乎囊括了所有亞洲國家,只剩下台灣與北韓未列其中。台灣快變亞洲貿易孤兒了!台灣落單,因為大陸想要台灣先來ECFA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。ECFA提供兩岸經濟協議、投保協議(含爭端解決)、海關合作協議、服務貿易(服貿)協議及貨貿協議等事項。由於政治因素,服務貿易協議及貨物貿易協議一直沒能通過,因此後面的TPP、RCEP、TTIP。也是困難重重。
台灣經濟成長有三個引擎:
第一個引擎「投資」,博弈- 污染心靈環境不能要。石化-污染生態生活環境不能要。觀光醫療又不要,沒有產業,怎麼會有投資?
第二個引擎「消費」,已長期不振。
第三個引擎「出口」則,在台商前往大陸設廠後,塌了一半,剩半個引擎。
台灣經濟成長的未來長期發展讓人憂心。
為避免在區域整合的過程中遭到邊緣化,政府近來以加入TPP及RCEP作為重大的經貿政策。如何讓台灣與亞太地區各經濟夥伴深化合作,並在區域整合潮流中扮演更積極角色,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。
以上是由 - 維基百科智庫百科等等資料,剪剪轉轉貼貼而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