翠竹黃鬚白筍芽 儒冠道履白蓮花
紅花白藕青荷葉 三教原來是一家
--------------
宣化老和尚說: 儒教是佛教的根本。
孔子的教育方針--「因人施教,以身作則。」他的學生分為四大科:
(一)德行:有顏回、閔子騫。
(二)言語:有子貢、宰我。
(三)政事:有子路、冉有。
(四)文學:有子夏、子游。
孔子卒後,分為兩派,曾子主張「傳道」,以孟子代表,後為正統。
子夏主張「傳經」,以荀子為代表。「傳經派」興於漢唐清三朝代;「傳道派」興於宋元明三朝代。
世界上的事理,都有相互的關係,好像中國的「儒、道、佛」三教,都是互相幫助。
「儒教」如同啟蒙的小學,「道教」如同中學,「佛教」就是大學。
三教道理都有關連,可是小學生不知中學的教科書,但是大學生應該知中小學的課程。
「儒教」講做人的道理,如何建立好人格。
「道教」一半重於建立好人格,一半是修出世法。
所以道士不剃頭髮,與在家人一樣,但穿古時隱士所穿的衣服。
「佛教」則剃髮除鬚,穿壞色衣,不注重外表,可是袈裟不離身,現比丘、比丘尼相。
佛教是修出世法的道理,是不是離開世間法而另外有佛法?
也不是的。只要將世間法認識清楚了,不被其所迷,就是佛法。
有人主張「三教合一」。
所謂:
「紅花白藕青荷葉,
三教原來是一家。」
這就是表示如是道。
佛教之根本,發起信仰之肇基,乃是在儒教,必須讀書,明理,先學如何做人,然後再依法修行,所謂「歸原性無二,方便有多門。」
--- 學佛法的人,應該懂得這個道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
儒家是糧食店,讓我們有飯吃,有精神糧食。
佛家 和 道家
是百貨店,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,隨時可以去逛逛,有錢就選購一些,沒有錢則觀光一番,但裡面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,也是不可缺少的。
是藥店,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,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。
--------------------
心理生病了,有儒家、道家、佛家的智慧 - 來化解,也是很有幫助和啟發智慧的。
小鷹
讀:《國家為什麼會失敗》。
讀:《帖木兒之後:1405∼2000年全球帝國史》。
讀:《21世紀資本論》。
讀:《第三次工業革命》。
讀:《物聯網革命》等。
如果能讀一讀 -------- 孟獻子曰:
「畜馬乘,不察於雞豚;伐冰之家,不畜牛羊;百乘之家,不畜聚斂之臣。與其有聚斂之臣,寧有盜臣。」
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
長國家而務財用者,必自小人矣。
彼為善之,小人之使為國家,災害并至。雖有善者,亦無如之何矣!
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
--------------
讀一讀 -------- 禮記 大學 ,就不會想對岸只是求 利,
就不會想對岸只是想 作生意。
就不會 想 火車對著開,看對方會不會先停,先讓。
幹, 一條鐵軌, 兩火車要對著開, 幹 幹 。
(不好意思, 幹 是髒話。)
--------------------
明清時來臺的先民,除了信奉道教以寄託的心情外,還希望「葉落歸根」,所以認定「宗教還是道教好,風光還是家鄉好。」
修廟就要修道教廟;死後祭祀,要用道教儀節:埋葬要用道教的葬法,一律土葬。
道教「死不欲速朽」,不用火葬,最好「墓墳入祖」葬在祖墳一處。
留下 - 撿骨裝罈,屍骨歸故土的習俗,後人為遵奉遺囑,所以六、七年撿骨一次,用罈裝好,以備船運還鄉。
厥後六、七年撿骨,成了台灣習俗。但備船運還故鄉,卻沒有再繼續。
日據時代,台灣先民痛恨日本帝國主義,除生前盡量抗拒,作出若干可歌可泣的事蹟外。
死後也於入殮前,頭戴箬笠,表示與仇人「不共戴天」。
腳穿木屐,表示足不履敵人土,顯出至死不屈的民族精神。
一直等到光復後。這一習俗就自然的廢除了,年紀稍大的人士,才有知曉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
出生在中國,本身就是一種幸運,就是道祖的加持,就是佛的靈光,就是前世修來的果報。
作為中國人,如果不感恩儒釋道三教的濡養,不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,非要掙脫那張托底的大網,必將墜入無底深淵。
----------
以下剪貼網文: 回答 台灣 沒有 道家 道法 道觀 。
----------
三教各有千秋,在終極本體上是一致的,不要有門戶之見,不要有分別心,三教融匯貫通才能光大中華傳統文化,彼此尊重學習方成大家。
正一道是宋、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。
全稱作「正一盟威之道」,奉張天師為首領,以《正一經》為主要經典,道術以畫符念咒為主,道士一般娶妻生子,不必出家。
元以後為上清派,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的總稱。
宋嘉熙三年(1239),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張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(龍虎山、茅山、閣皂山)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,主領龍翔宮,賜號「觀妙先生」。
元成宗大德八年(1304)授三十八代張天師張與材「正一教主,主領三山符籙」,為正一道形成的標誌。
明初,官方承認的道教只有全真、正一等兩派,天師派以外的符籙諸派,包括禪和派神霄派、清微派、天心派、東華派、淨明道、太一道等,皆被視為正一派的分支。
道家正一派與全真派
道教目前分為兩大派,即正一派和全真派。正一派也稱作正一道、正一教,尊張道陵為祖師,主要從事醮儀與符籙。
全真派也稱作全真道、全真教,尊王重陽為祖師,主要從事煉養和清修。
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。全真道道士按最初規定都是出家道士。
他們有四點基本要求,即:
第一,不結婚;第二,不食葷;第三,平時也必須穿道裝;第四,束髮留須。
全真道道士一般都住在宮觀裡。但南方個別省份的一些全真道士自民國初年以來,已經自動放棄了這四點基本要求。
正一道道士按傳統都是不出家道士。
他們可以結婚生兒育女,過家庭生活;可以食葷;除了上殿誦經、作經懺法事之外,平時可以穿俗裝;不束髮,不留鬍鬚,髮式隨俗。
不出家的正一道士,一部分在宮觀裡活動,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。
沒有宮觀的正一道士,也稱火居道士,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,住在家中,從事各種非宗教職業,遇有喜慶節日或喪葬時,應喜主或喪主之請,穿上道裝去作法事。
當然,也有少數正一道士自願不結婚、不食葷,過出家生活的。
近現代,一些正一派女道士也模仿全真派女道士,平時也穿道裝,束髮。
正一道是由符籙各派融合而成的。
龍虎山天師派是著名的符籙派,以《正一經》為主要經典,以降神驅鬼、祈福禳災為主要活動。
它繼承了南北天師道與上清、靈寶等派的內容,後來又吸收了雷法和內丹術。
它以張天師為道首,教主世襲是該派的突出特點。
茅山派也是著名的符籙派,它是古三洞經法的綜合者和傳承者,重視存思、服氣等修煉法。該派所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後來成為道教各派的最高神。
宋代時,茅山派將三洞經法中符籙的作用提到首位,確立了自己與龍虎山、閣皂山並列為三大符籙宗壇的地位。
宋理宗時,命三十五代張天師提舉三山(龍虎山、閣皂山、茅山)符籙,龍虎山正一天師道遂成為符籙派的首領。
元成宗時,授三十八代天師“正一教主,主領三山符籙”,再加上當時符籙各派的教法相互融合,於是包括天師道在內的符籙各派合為正一道。
-----------
全真道的基本教義融合了儒釋道三教的內容,根據《道德經》則尊道,主張無心忘言,柔弱清淨;根據儒家六經則明理,主張正心誠意,少思寡欲。全真道注重修行,分為真功和真行。
真功即內修,內修既修性,也修命。修性主要是修養精神,修持的宗旨是識心見行,除情去欲,忍恥含垢,苦己利人。
修命可理解為修煉肉體,也就是修煉內丹。
全真道的內丹理論繼承了鐘呂內丹派,也吸收了佛教的某些內容,如:宣揚人生如夢、世界虛幻不實、六道輪回、生命痛苦等。
真行即外修,外修主張濟世度人。所以全真道致力於築庵修觀,止盜止殺。
當初,丘處機不遠萬里,向成吉思汗進言,勸其敬天愛民,清心寡欲,無為清靜,不嗜殺人,正是本於此意。
今日全真道和正一道在教法和科儀上多已融合。
全真道的經懺中也用符咒,正一道道士有的也修煉內丹。
但在科儀、所作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仍有一些差異。
正一道現行的齋醮分為三部分:
第一部分包括醮事、清事、延生、亡事、放戒等。
第二部分包括發遞、告鬥、解星、煉度、三朝、升燈等。
第三部分包括小型法事、經懺等。
全真道現行的齋醮分為清醮與幽醮兩部分。清醮屬於太平醮,包括祈福謝恩、卻病延壽、祝國迎祥、祈晴禱雨、解厄禳災、祝壽慶賀等法事。
幽醮屬於濟幽度亡齋醮,包括攝召亡魂、沐浴渡橋、破獄破湖、煉度施食等法事。
另一個明顯差異是,正一道弟子需經過授籙才能稱為有資格的道士,而全真道弟子則需授戒。授籙、授戒均有嚴格規定,儀式非常隆重。
籙是一種道教符書,作為入道的憑信與行法的依據,通常上面列有神吏名號,及相應的符。籙分二十四階。
授籙與否,是正一道劃分一個人是否為教徒的界限。
正一道規定,只有經過授受傳度科儀,並由正一道祖庭、叢林頒發職牒,授給神職品格,取得符籙、法印、天蓬尺、權杖、令旗等法器憑證的道士,方可成為法師,才可以從事齋醮祈禳諸類陰陽醮事活動。
當然,要入道授籙,必須表明心誠意堅;要晉升道階,更應當積功累行。
同時,還得對神盟誓,表示受籙之後自願遵守道戒。這一點,在道籙上要用文字明確記載。
戒律是道士和信徒進行道德修養和宗教活動必須遵守的宗教規定,可以將之理解為一種帶有強制性的紀律或法規。
授戒,即全真道十方叢林宮觀中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、律師或著名方丈向正式道士傳授“三壇大戒”(初真戒、中極戒、天仙戒)的儀典。
這是全真道最莊嚴、最隆重、最神秘的一種宗教儀式。
受戒弟子按期從四面八方集中到放戒的叢林宮觀,接受品德方面的審查,功行方面的考核,聽取傳戒大師們宣講道士必須終身遵守的清規戒律,然後取得戒牒、衣缺,名入《登真籙》,也就是說已入仙籍,只要依道法要訣修持,便可以得道了。
全真教和正一道的主要區別 ;
正一道
道教教派。或稱正一教、正一派。原為五斗米道。
元以後,為道教上清派、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符籙派之總稱,與全真道同為道教之兩大派。
正一道以《正一經》為主要經典,不重修持;崇拜神仙,畫符念咒,降神驅鬼,祈福禳災。
相傳張陵創教時,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,“教以正一新出道法”,又“授以正一盟威之道,伐誅邪偽,與天下萬神分付為盟,悉承正一之道”。
張陵之子張衡于東漢“永壽二年襲教居陽平山,歲以經籙授弟子,克彰正一之道”。
傳說陵四代孫張盛徙居江西龍虎山后,為道教之龍虎宗,尊張陵為“正一天師”。
唐宋崇道,南北天師道與上清、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,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,提舉三山(龍虎山、閣皂山、茅山)符籙,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,龍虎山正一天師遂為各道派之首;元世祖命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“主江南道教事”;元成宗大德八年(1304)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“正一教主,主領三山符籙”,正一道以張天師為道首,其道士可以不居宮觀而有家室。
全真道
道教教派。始創于中國金代初年 。
創始人王喆( 1112 ~1170),號重陽子,陝西咸陽人。
出身地方豪門,早年曾應金朝武舉,為小吏,後辭職還家。
正隆四年(1159),自稱在甘河鎮遇仙,得授金丹口訣。
遂隱居終南山,修道三年。
大定年間出關去山東傳教。
招收馬鈺、譚處端、劉處玄、邱處機、王處一、郝大通、孫不二等七大弟子,號稱全真七子 。
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。該教教義受時代思潮影響,力主三教合一,以《道德經》、《般若心經》、《孝經》作為信徒必讀經典。
修行方術以內丹為主,不尚外丹符籙,主張性命雙修,先修性,後修命。
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,除情去欲,識心見性,使心地清靜,才能返樸歸真,證道成仙。
還規定道士必須出家住觀,嚴守戒律,忍恥含垢,苦己利人。對犯戒道士有嚴厲懲罰,從跪香、逐出直至處死。
金元之際邱處機嗣教時,全真道得到大發展。
邱處機於1219年遠去西域行宮朝見成吉思汗,大得賞識。
賜給金虎牌、璽書,命他主持天下道教。邱回燕京後駐長春觀(今北京白雲觀 ),開壇說戒,弟子四出建立宮觀,使全真道組織發展到極盛 。其後雖因與佛教辯論失敗而受打擊,但在整個元代全真道一直保持發展勢頭。
當金元時期全真道在北方發展時,南宋地區亦有專主內丹修煉的道派,稱作金丹派南宗。
該派以張伯端為創始人 ,其特點是修煉時主張先修命,後修性。
元朝統一江南後,南宗與全真道(北宗)合併 , 共尊東華帝君 、鐘離權、呂洞賓、劉海蟾、王重陽為五祖,下設北七真(即全真七子)、南七真(張伯端、劉永年、石泰、薛道光、陳楠、白玉蟾、彭耜)。
南北宗合併後仍稱全真道,為封建社會後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。
全真道內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別,如南宗有清修派和雙修派,北宗全真七子亦各傳一派,其中邱處機所傳全真龍門派勢力最強。
明代朝廷重視正一道,全真道勢力相對削弱 。
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頓教門,曾一度復興全真龍門派,但終難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漸衰落的總趨勢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
出生在中國,本身就是一種幸運,就是道祖的加持,就是佛的靈光,就是前世修來的果報。
作為中國人,如果不感恩儒釋道三教的濡養,不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,非要掙脫托底的大網,必將墜入無底深淵。
----------
出生在中國,本身就是一種幸運,就是道祖的加持,就是佛的靈光,就是前世修來的果報。
作為中國人,如果不感恩儒釋道三教的濡養,不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,非要掙脫那張托底的大網,必將墜入無底深淵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