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“螳螂”两个字,最先想到的是什么?
“螳臂挡车,自不量力”。这八个字毫无疑问是对螳螂的诋毁,螳螂绝对不是狂傲自大的疯子,恰恰相反,螳螂实在是胆大心细有板有眼的谦谦君子。
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後”。不敢说这八个字是杜撰是无中生有,但绝对没有任何代表性。螳螂的生命只有几个月,每年都有天大数的螳螂出生,也同样有天大数的螳螂死。古往今来,能有几只螳螂是在捕虫时被雀鸟吃掉的?
网上搜索一下,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公螳螂在交配的时候被母螳螂吃掉,以作为生育後代的营养准备。。。
公司的後院灌木杂草丛生,每年夏天可以看到很多螳螂隐藏在绿叶之中。工间休息的时间里,我花了不少时间观察螳螂。到现在为止,还没有亲眼看过螳螂妻子对螳螂丈夫的大咬大嚼。看到的只是一些螳螂捕捉小虫的过程。
螳螂的身体相对于叶片无论如何不能算小,它在监察过往飞行的小虫时,轻盈敏捷的身体在挪动的过程中很难察觉叶片有丝毫的抖动。对着忽高忽低飞舞的虫类,螳螂灵活地摆动着它那小小的脑袋,整个身躯定然不动,明察秋毫严阵以待。
螳螂捕杀小虫的过程可以用三个字概括,稳准狠。
小虫离得远,螳螂猛然飞扑过去,十拿可谓八九稳,很少失手;
小虫离得近,螳螂一个弹跳,如同两把大刀的前臂一挥,我还没看清楚是怎么回事那虫子已经一命呜呼了;
最绝的是静守中螳螂捕食飞过眼前小虫的霎那间:螳螂看起来似乎有点愣呆呆地纹丝不动,任小虫上下左右轻盈地翩飞。突然螳螂抖动了一下,小虫不见了;定眼再看,那小虫已经被螳螂前臂夹着放入口中咬嚼了。用“闪电行动”四个字形容螳螂捕食实在是贬低和庸俗化了螳螂的敏捷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在专门的摄影网站上,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摄影手段得到的不同风格的照片。
数码摄影还在初级阶段,现有的数码感官元件CCD还不是很成熟。所以,即使很好的数码单反机,拍摄的画面色调在风格上是实录。
普通胶卷,胶片摄影的风格也是实录。即使仅仅用普通胶卷胶片,摄影的花费比数码摄影也要昂贵很多。
专业的摄影者和业余的深度发烧友使用昂贵的富色胶卷,胶片摄影。说简单一点,富色胶卷就是在色彩还原的过程中,让画面产生绚丽的渐变泛色。我们对这个过程仍旧叫做“色彩还原”有点名不副实了,因为画面上的泛色是夸张的,炫耀的,甚至可以说是凭空捏造的。
摄影是记录性艺术,首先是记录,其次才是艺术。从艺术上,泛色给眼睛一种幻景般美的享受,这是无可厚非的,但是,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摄影都要抹上一层泛色才是艺术。实录也是摄影的关键词,实录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是巨大的。
当然我们不能说有了实录,就不要艺术的夸张和渲染了。大千世界百花齐放才是真景色。
目前的数码摄影,画面效果上里渲染和夸张还很远,写实的成分仍旧是主旨所在。当然我么可以在数码摄影的基础上于後期偶尔制作一点幻变,使数码摄影不至于那么枯燥。
摄于2005年夏天,G5
加上布纹
加上壁纹
螳螂,前年夏天拍的。
[ 本帖最后由 糟木匠 于 2007-4-15 05:37 AM 编辑 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