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碼
 註冊

掃一掃,訪問微社區

QQ登錄

只需一步,快速開始

搜索
查看: 1222|回復: 9

誓要去

[複製鏈接]
梧葆 發表於 2016-4-6 10:39:0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

誓要去 入刀山 

浩氣壯 過千關

豪情無限 男兒傲氣 地獄也獨來獨往返

存心一闖虎豹穴 今朝去幾時還

奈何難盡歡千日醉 此刻相對恨晚

願與你 盡一杯 

聚與散 記心間

毋忘情義 長存浩氣 日後再相知未晚

存心一闖虎豹穴 今朝去幾時還

奈何難盡歡千日醉 此刻相對恨晚


-------------


湖海洗我胸襟 河山飄我影蹤 

雲彩揮去卻不去 贏得一身清風

塵沾不上心間 情牽不到此心中 來得安去也寫意 人生休說苦痛

聚散匆匆莫牽掛 未記風波中英雄勇

就讓浮名 輕拋劍外 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 啊...獨行不必相送

----------------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wA8I_cXcfQ
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jKedaf81hI





 樓主| 梧葆 發表於 2016-4-6 13:11:15 | 顯示全部樓層


上月某一日,晨起,思維憶念   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。

如是我聞。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

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

------------



外出。   先聽聞一法師開示,大意如下 :

一、
盛年不重來 及時當努力 印光大師教人 -  常將死字掛心頭。

普賢菩薩〈警眾偈〉-   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?

大眾!當勤精進,如救頭然,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!

二、
何謂 - 大乘佛法三大體系 ?   -  虛妄唯識。 真常唯心。 性空唯名。

在講說如來藏的經典中,如來藏被等同於多個其他名詞。

如佛性、覺性、自性、法性、法身、涅槃、真如、實相、實際、圓覺、阿賴耶識、第八識、含藏識、真心、無盡藏、本法藏、第一義諦等等,都被視為是如來藏的異名。

《大乘密嚴經》將如來藏等同於阿賴耶識。

如來藏只是統稱,若就因地到果地修行過程的染淨差別,而有不同立名:無垢識、阿摩羅識、異熟識、阿賴耶識。

依據《大方等如來藏經》中佛說:
「一切眾生有如來藏,如彼純蜜在於巖樹,為諸煩惱之所覆蔽,亦如彼蜜群蜂守護,我以佛眼如實觀之。」

以及《央掘魔羅經》卷第四中佛陀之開示,一切有情眾生之身中都有如來藏,佛說:

「我說道者,說何等道?

道有二種,謂聲聞道及菩薩道。

彼聲聞道者,謂八聖道;

菩薩道者,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。」

也就是每一個有情眾生,無論大到如人類、大象、鯨魚或小到如螞蟻等,牠們的身體中都有如來藏。

都有佛性,都有成佛的可能性。


寶性論稱如來藏在一般眾生為有垢真如,佛的法身為無垢真如。


《法華經》如來壽量品第十六結語的偈,已清楚道出佛懷著希望一切眾生成佛的慈悲弘願:

「每自作是念/ 以何令眾生/ 得入無上道/ 速成就佛身」

禪宗稱為真如心,真心。

當體認  ---  漸修頓悟  -  漸修頓悟 。


---  義學與修證並重,方能為中國佛教注入活水源頭,延續漢傳佛教之慧命。  ---   

善哉! 善哉!  如斯之開示。

供養所帶現金之四分之一後離去。


因何如此之供養?  因此中有一大事因緣,即末學能得遇 洞庭老師與木匠老師之大因緣。

昔日,受言語羞辱後,苦思 眾生 皆有 佛性 ?  上網亂按,方有緣至華岳,因而得遇 洞庭老師與 木匠老師。。


------------

! ! ! ! ! ! ! ! ! ! !  一事暫且不表。


------------

返回途中,徐徐而行。突有一人,自後握吾左臂。

誰 ?

啊! 張好漢26年前帶出之晚輩。言不及三分鐘。
彼曰:最近業務很忙。
遞一名片,開小貨車離去。 -- ○○ 葬儀社。  啊!  -   葬儀社最近業務很忙。


------------
繼續徐徐而行。 時間充裕,鐵路班車很多。
------------

某一班列車,某一節車箱,某一個車位,坐,閉目沈思。

聽車位旁某一人,輕聲細語,對手機說 :

這一事要如何處理? 上一次已幫他處理一次了。

愛賭啊!沒救了!  

告訴對方,先付20萬,讓對方砍伊一隻手。不能砍腳。

事後再付20萬,這一千萬的賭債就這樣處理。

-------------

只聽,坐,閉目作沈思狀。到站下車。


預防 老人痴呆症, 要時常寫 數日前之 日記。


! ! ! ! ! ! ! ! ! ! !   




------------



復觀自心,非生非滅,最聖最靈,遇境似有,境滅還無。




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





 樓主| 梧葆 發表於 2016-4-6 18:25:31 | 顯示全部樓層

勇字是男兒頭上的冠冕   

想要鋼管辣妹來助陣嗎?  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uDUs5LW_sc


想求婚 想阿娜答say yes 嗎?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2HmhMKLCts

玄天上帝在太和山潛心修道四十二年後,是足五十七歲,終於默會萬真,體得上道,於黃帝紫雲五十七年(西元前二六○六年)歲次甲子年 九月九日 功滿道備昇舉金闕。

太和山即今武當山。


武當山玄天上帝台灣彰化縣員林衡文宮,供奉的主神是玄天上帝,衡文宮的特色就是有全國第一大尊玄天上帝之稱。

衡文宮的主委登108層刀梯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Faak596MAM







糟木匠 發表於 2016-4-7 06:37:48 | 顯示全部樓層
梧葆 發表於 2016-4-6 01:11 PM
上月某一日,晨起,思維憶念   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。

如是我聞。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 ...

关于修真养性的一套,我觉得儒家的理念最全。佛教太玄,道教玄之又玄。佛教总说人有缘没缘,道教总说虔心得道不容易。还是儒学的一套,能做多少,能走多远,看自己的造化。
糟木匠 發表於 2016-4-7 06:41:58 | 顯示全部樓層
这种慷慨激昂的歌,两岸都不少哈。

我爸爱唱的歌只有《大刀进行曲》和岳飞的《满江红》,当然很少唱;拉京二胡常拉的是京韵曲子夜深沉。

 樓主| 梧葆 發表於 2016-4-7 08:16:56 | 顯示全部樓層

  
翠竹黃鬚白筍芽    儒冠道履白蓮花     

紅花白藕青荷葉    三教原來是一家

--------------

宣化老和尚說:     儒教是佛教的根本。

孔子的教育方針--「因人施教,以身作則。」他的學生分為四大科:

(一)德行:有顏回、閔子騫。

(二)言語:有子貢、宰我。

(三)政事:有子路、冉有。

(四)文學:有子夏、子游。

孔子卒後,分為兩派,曾子主張「傳道」,以孟子代表,後為正統。

子夏主張「傳經」,以荀子為代表。「傳經派」興於漢唐清三朝代;「傳道派」興於宋元明三朝代。

世界上的事理,都有相互的關係,好像中國的「儒、道、佛」三教,都是互相幫助。

「儒教」如同啟蒙的小學,「道教」如同中學,「佛教」就是大學。

三教道理都有關連,可是小學生不知中學的教科書,但是大學生應該知中小學的課程。

「儒教」講做人的道理,如何建立好人格。

「道教」一半重於建立好人格,一半是修出世法。

所以道士不剃頭髮,與在家人一樣,但穿古時隱士所穿的衣服。

「佛教」則剃髮除鬚,穿壞色衣,不注重外表,可是袈裟不離身,現比丘、比丘尼相。

佛教是修出世法的道理,是不是離開世間法而另外有佛法?

也不是的。只要將世間法認識清楚了,不被其所迷,就是佛法。

有人主張「三教合一」。

所謂:
            「紅花白藕青荷葉,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三教原來是一家。」

這就是表示如是道。

佛教之根本,發起信仰之肇基,乃是在儒教,必須讀書,明理,先學如何做人,然後再依法修行,所謂「歸原性無二,方便有多門。」


---          學佛法的人,應該懂得這個道理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

儒家是糧食店,讓我們有飯吃,有精神糧食。

佛家 和 道家

是百貨店,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,隨時可以去逛逛,有錢就選購一些,沒有錢則觀光一番,但裡面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,也是不可缺少的。

是藥店,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,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

心理生病了,有儒家、道家、佛家的智慧 - 來化解,也是很有幫助和啟發智慧的。

小鷹
讀:《國家為什麼會失敗》。
讀:《帖木兒之後:1405∼2000年全球帝國史》。
讀:《21世紀資本論》。
讀:《第三次工業革命》。
讀:《物聯網革命》等。
如果能讀一讀 --------   孟獻子曰:

「畜馬乘,不察於雞豚;伐冰之家,不畜牛羊;百乘之家,不畜聚斂之臣。與其有聚斂之臣,寧有盜臣。」

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

長國家而務財用者,必自小人矣。

彼為善之,小人之使為國家,災害并至。雖有善者,亦無如之何矣!

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

--------------   

讀一讀 --------   禮記  大學  ,就不會想對岸只是求 利,

就不會想對岸只是想 作生意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就不會 想 火車對著開,看對方會不會先停,先讓。

幹,  一條鐵軌,   兩火車要對著開,    幹          幹      。

(不好意思,  幹   是髒話。)

--------------------


明清時來臺的先民,除了信奉道教以寄託的心情外,還希望「葉落歸根」,所以認定「宗教還是道教好,風光還是家鄉好。」

修廟就要修道教廟;死後祭祀,要用道教儀節:埋葬要用道教的葬法,一律土葬。

道教「死不欲速朽」,不用火葬,最好「墓墳入祖」葬在祖墳一處。

留下 - 撿骨裝罈,屍骨歸故土的習俗,後人為遵奉遺囑,所以六、七年撿骨一次,用罈裝好,以備船運還鄉。

厥後六、七年撿骨,成了台灣習俗。但備船運還故鄉,卻沒有再繼續。


日據時代,台灣先民痛恨日本帝國主義,除生前盡量抗拒,作出若干可歌可泣的事蹟外。

死後也於入殮前,頭戴箬笠,表示與仇人「不共戴天」。

腳穿木屐,表示足不履敵人土,顯出至死不屈的民族精神。

一直等到光復後。這一習俗就自然的廢除了,年紀稍大的人士,才有知曉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出生在中國,本身就是一種幸運,就是道祖的加持,就是佛的靈光,就是前世修來的果報。

作為中國人,如果不感恩儒釋道三教的濡養,不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,非要掙脫那張托底的大網,必將墜入無底深淵。

----------

以下剪貼網文:  回答  台灣 沒有 道家 道法  道觀   。


----------


三教各有千秋,在終極本體上是一致的,不要有門戶之見,不要有分別心,三教融匯貫通才能光大中華傳統文化,彼此尊重學習方成大家。


正一道是宋、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。

全稱作「正一盟威之道」,奉張天師為首領,以《正一經》為主要經典,道術以畫符念咒為主,道士一般娶妻生子,不必出家。

元以後為上清派,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的總稱。

宋嘉熙三年(1239),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張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(龍虎山、茅山、閣皂山)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,主領龍翔宮,賜號「觀妙先生」。

元成宗大德八年(1304)授三十八代張天師張與材「正一教主,主領三山符籙」,為正一道形成的標誌。

明初,官方承認的道教只有全真、正一等兩派,天師派以外的符籙諸派,包括禪和派神霄派、清微派、天心派、東華派、淨明道、太一道等,皆被視為正一派的分支。


道家正一派與全真派

道教目前分為兩大派,即正一派和全真派。正一派也稱作正一道、正一教,尊張道陵為祖師,主要從事醮儀與符籙。

全真派也稱作全真道、全真教,尊王重陽為祖師,主要從事煉養和清修。

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。全真道道士按最初規定都是出家道士。
他們有四點基本要求,即:
第一,不結婚;第二,不食葷;第三,平時也必須穿道裝;第四,束髮留須。

全真道道士一般都住在宮觀裡。但南方個別省份的一些全真道士自民國初年以來,已經自動放棄了這四點基本要求。

正一道道士按傳統都是不出家道士。

他們可以結婚生兒育女,過家庭生活;可以食葷;除了上殿誦經、作經懺法事之外,平時可以穿俗裝;不束髮,不留鬍鬚,髮式隨俗。

不出家的正一道士,一部分在宮觀裡活動,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。

沒有宮觀的正一道士,也稱火居道士,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,住在家中,從事各種非宗教職業,遇有喜慶節日或喪葬時,應喜主或喪主之請,穿上道裝去作法事。

當然,也有少數正一道士自願不結婚、不食葷,過出家生活的。

近現代,一些正一派女道士也模仿全真派女道士,平時也穿道裝,束髮。

正一道是由符籙各派融合而成的。

龍虎山天師派是著名的符籙派,以《正一經》為主要經典,以降神驅鬼、祈福禳災為主要活動。

它繼承了南北天師道與上清、靈寶等派的內容,後來又吸收了雷法和內丹術。

它以張天師為道首,教主世襲是該派的突出特點。

茅山派也是著名的符籙派,它是古三洞經法的綜合者和傳承者,重視存思、服氣等修煉法。該派所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後來成為道教各派的最高神。

宋代時,茅山派將三洞經法中符籙的作用提到首位,確立了自己與龍虎山、閣皂山並列為三大符籙宗壇的地位。

宋理宗時,命三十五代張天師提舉三山(龍虎山、閣皂山、茅山)符籙,龍虎山正一天師道遂成為符籙派的首領。

元成宗時,授三十八代天師“正一教主,主領三山符籙”,再加上當時符籙各派的教法相互融合,於是包括天師道在內的符籙各派合為正一道。

-----------

全真道的基本教義融合了儒釋道三教的內容,根據《道德經》則尊道,主張無心忘言,柔弱清淨;根據儒家六經則明理,主張正心誠意,少思寡欲。全真道注重修行,分為真功和真行。

真功即內修,內修既修性,也修命。修性主要是修養精神,修持的宗旨是識心見行,除情去欲,忍恥含垢,苦己利人。

修命可理解為修煉肉體,也就是修煉內丹。

全真道的內丹理論繼承了鐘呂內丹派,也吸收了佛教的某些內容,如:宣揚人生如夢、世界虛幻不實、六道輪回、生命痛苦等。

真行即外修,外修主張濟世度人。所以全真道致力於築庵修觀,止盜止殺。

當初,丘處機不遠萬里,向成吉思汗進言,勸其敬天愛民,清心寡欲,無為清靜,不嗜殺人,正是本於此意。

今日全真道和正一道在教法和科儀上多已融合。

全真道的經懺中也用符咒,正一道道士有的也修煉內丹。

但在科儀、所作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仍有一些差異。

正一道現行的齋醮分為三部分:
第一部分包括醮事、清事、延生、亡事、放戒等。
第二部分包括發遞、告鬥、解星、煉度、三朝、升燈等。
第三部分包括小型法事、經懺等。

全真道現行的齋醮分為清醮與幽醮兩部分。清醮屬於太平醮,包括祈福謝恩、卻病延壽、祝國迎祥、祈晴禱雨、解厄禳災、祝壽慶賀等法事。

幽醮屬於濟幽度亡齋醮,包括攝召亡魂、沐浴渡橋、破獄破湖、煉度施食等法事。

另一個明顯差異是,正一道弟子需經過授籙才能稱為有資格的道士,而全真道弟子則需授戒。授籙、授戒均有嚴格規定,儀式非常隆重。

籙是一種道教符書,作為入道的憑信與行法的依據,通常上面列有神吏名號,及相應的符。籙分二十四階。

授籙與否,是正一道劃分一個人是否為教徒的界限。

正一道規定,只有經過授受傳度科儀,並由正一道祖庭、叢林頒發職牒,授給神職品格,取得符籙、法印、天蓬尺、權杖、令旗等法器憑證的道士,方可成為法師,才可以從事齋醮祈禳諸類陰陽醮事活動。

當然,要入道授籙,必須表明心誠意堅;要晉升道階,更應當積功累行。

同時,還得對神盟誓,表示受籙之後自願遵守道戒。這一點,在道籙上要用文字明確記載。

戒律是道士和信徒進行道德修養和宗教活動必須遵守的宗教規定,可以將之理解為一種帶有強制性的紀律或法規。

授戒,即全真道十方叢林宮觀中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、律師或著名方丈向正式道士傳授“三壇大戒”(初真戒、中極戒、天仙戒)的儀典。

這是全真道最莊嚴、最隆重、最神秘的一種宗教儀式。

受戒弟子按期從四面八方集中到放戒的叢林宮觀,接受品德方面的審查,功行方面的考核,聽取傳戒大師們宣講道士必須終身遵守的清規戒律,然後取得戒牒、衣缺,名入《登真籙》,也就是說已入仙籍,只要依道法要訣修持,便可以得道了。

    全真教和正一道的主要區別 ;

    正一道

    道教教派。或稱正一教、正一派。原為五斗米道。

元以後,為道教上清派、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符籙派之總稱,與全真道同為道教之兩大派。

正一道以《正一經》為主要經典,不重修持;崇拜神仙,畫符念咒,降神驅鬼,祈福禳災。

相傳張陵創教時,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,“教以正一新出道法”,又“授以正一盟威之道,伐誅邪偽,與天下萬神分付為盟,悉承正一之道”。

張陵之子張衡于東漢“永壽二年襲教居陽平山,歲以經籙授弟子,克彰正一之道”。

傳說陵四代孫張盛徙居江西龍虎山后,為道教之龍虎宗,尊張陵為“正一天師”。

唐宋崇道,南北天師道與上清、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,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,提舉三山(龍虎山、閣皂山、茅山)符籙,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,龍虎山正一天師遂為各道派之首;元世祖命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“主江南道教事”;元成宗大德八年(1304)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“正一教主,主領三山符籙”,正一道以張天師為道首,其道士可以不居宮觀而有家室。

    全真道
道教教派。始創于中國金代初年 。

創始人王喆( 1112 ~1170),號重陽子,陝西咸陽人。

出身地方豪門,早年曾應金朝武舉,為小吏,後辭職還家。

正隆四年(1159),自稱在甘河鎮遇仙,得授金丹口訣。

遂隱居終南山,修道三年。

大定年間出關去山東傳教。
招收馬鈺、譚處端、劉處玄、邱處機、王處一、郝大通、孫不二等七大弟子,號稱全真七子 。

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。該教教義受時代思潮影響,力主三教合一,以《道德經》、《般若心經》、《孝經》作為信徒必讀經典。

修行方術以內丹為主,不尚外丹符籙,主張性命雙修,先修性,後修命。

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,除情去欲,識心見性,使心地清靜,才能返樸歸真,證道成仙。

還規定道士必須出家住觀,嚴守戒律,忍恥含垢,苦己利人。對犯戒道士有嚴厲懲罰,從跪香、逐出直至處死。

金元之際邱處機嗣教時,全真道得到大發展。

邱處機於1219年遠去西域行宮朝見成吉思汗,大得賞識。

賜給金虎牌、璽書,命他主持天下道教。邱回燕京後駐長春觀(今北京白雲觀 ),開壇說戒,弟子四出建立宮觀,使全真道組織發展到極盛 。其後雖因與佛教辯論失敗而受打擊,但在整個元代全真道一直保持發展勢頭。

當金元時期全真道在北方發展時,南宋地區亦有專主內丹修煉的道派,稱作金丹派南宗。

該派以張伯端為創始人 ,其特點是修煉時主張先修命,後修性。

元朝統一江南後,南宗與全真道(北宗)合併 , 共尊東華帝君 、鐘離權、呂洞賓、劉海蟾、王重陽為五祖,下設北七真(即全真七子)、南七真(張伯端、劉永年、石泰、薛道光、陳楠、白玉蟾、彭耜)。

南北宗合併後仍稱全真道,為封建社會後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。

全真道內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別,如南宗有清修派和雙修派,北宗全真七子亦各傳一派,其中邱處機所傳全真龍門派勢力最強。

明代朝廷重視正一道,全真道勢力相對削弱 。

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頓教門,曾一度復興全真龍門派,但終難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漸衰落的總趨勢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出生在中國,本身就是一種幸運,就是道祖的加持,就是佛的靈光,就是前世修來的果報。

作為中國人,如果不感恩儒釋道三教的濡養,不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,非要掙脫托底的大網,必將墜入無底深淵。


----------






出生在中國,本身就是一種幸運,就是道祖的加持,就是佛的靈光,就是前世修來的果報。

作為中國人,如果不感恩儒釋道三教的濡養,不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,非要掙脫那張托底的大網,必將墜入無底深淵。



糟木匠 發表於 2016-4-7 14:54:17 | 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糟木匠 於 2016-4-7 02:57 PM 編輯
梧葆 發表於 2016-4-7 08:16 AM
翠竹黃鬚白筍芽    儒冠道履白蓮花     

紅花白藕青荷葉    三教原來是一家

關於“利”有很多要說。

孔子的時代基本上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,史聞孔子時期已經有貨幣,但肯定不通行。《論語》通篇沒提貨幣,用來交換(貿易)的東西:城池土地,玉器車馬牲畜甚至女人,用得最多的是糧食布匹坛坛罐罐。外人求見孔子,送乳豬(見陽貨篇),學生交學費用幹肉條。

老木匠仔細查了論語,大學以及中庸,都沒找到貨幣的痕跡,直到孟子時代,才出現貨幣開始通行的跡象。孟子遊學於諸國之間,國君送孟子精銅(可用於製造銅錢的好銅)50鎰,70鎰,100鎰。春秋戰國時期,“金”是指可用於製造貨幣的精銅,是硬通貨。“惡金”則是指尚需進一步提煉的雜銅,是劣幣。

我認為一鎰,是指24個重一兩的大銅錢或者等重量的精銅,絕對不是黃金。中國的金礦蘊藏稀少,春秋戰國時期沒有那麼多黃金。50鎰精銅等於1200個大錢,夠遊學的孟子及其弟子隨從用度三幾個月的了。

從這裏看來,孔子孟子說的“利”,和商業以及商業利潤還沒有直接的關係。法家重農抑商那是後來的事。

孔子孟子說的利,是“得到好處”的意思,孔子很孟子都非常注意小民的生養,生息(生息的意思是讓人活下去繁衍下去的基本物質條件)。

在現代,由於規模化生產的原因,貿易已經被認為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必須的環節。貿易的利益,也是小民生養生息的基本來源。

所以,做生意肯定是需要的,但是生意要做得公平。貿易的利益,不能讓少數人佔有,應該讓更多的小民能參與利益的分享才對。這個,說到底還是利益分配的問題,和做不做生意是沒有太大關係。

伊斯蘭教義認為普通人不該向銀行獲取存款的利息。這條教義穆斯林人人會念叨,但是普遍地實施並且人人遵守,很難很難。
 樓主| 梧葆 發表於 2016-4-8 08:39:54 | 顯示全部樓層

孔子孟子說的義 - 是 得到好處 的意思。

讓大多數的人得到好處。讓這好處久久遠遠。

儒者講:  「義利之辨」。

--------------

董仲舒將這種觀點概括為: 仁人者,正其誼不謀其利,明其道不計其功。

---------------

仁人者 , 有仁德的人

誼,人所宜也,應有的道理或原則,通「義」。

“誼”是應該不應該,我們要懂得衡量,對人對事應不應該?

正其誼,不謀其利。明其道,不計其功。

做事時,不把自己利害放在先頭。

為什麼?於我不利,我就不做;對我有利,我就做,這是自私自利。

應當事事以社會大眾利益為前提,以廣大長時於眾生有益為思考。

明其道,不計其功

我們做人處事皆當以道義為標準,不可以私人的利害、眼前迅速成就的功過為標準,

這才是提升自己至仁人的境界啊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

當年狼牙山五壯士為什麼要那樣做呢?

他們要得到好處。

什麼好處?  

讓他們更多的戰友們生存,讓更多的同胞得到保護。

是的,他們要得到是這樣的大好處。所以狼牙山五壯士不把自己利害放在先頭。

---------------

人才   很重要。

譬如一公司選人。

一種人很會幫公司賺錢,但賺的錢,跑到那人自己的口袋。 ---  盜臣。

一種人很會幫公司賺錢,但偷工減料,哄抬價格,欺騙顧客。 ---  聚歛之臣。

那一種比較危險?


---------------

華岳、散仙、竹竿 等地,那幾位老師時常爭辯 -   有時相互罵很多句有創意的問候話。

有時候,有的人就離開了。有的人就改名換姓了。有的人就失蹤了。

是有人在發饅頭? 幾個饅頭引發的血案?

應該不是。

他們爭的是:應當這樣做,才是社會大眾利益的前提,才是廣大長時於眾生有益為思考。


-------------


有三條「財富的天律」是:

第一條:物質不等於財富,凡改善生活品質者皆是財富。

第二條:個人財富包含在整體財富之中;個人財富脫離整體財富時,立刻不成為財富。

第三條:「貢獻財富者,才有報酬;未做貢獻者,沒有報酬。」

利息  - 是貢獻財富者,所得到的報酬。

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手機版|論壇主頁|木匠藏書|楓葉特輯|攝影漫談|草木花卉|魚蟲鳥獸|靜物小品|燈光夜影|家有天才|蹉跎歲月|他鄉速寫|木匠鋪子|遊多倫多|故鄉中國|人物隨筆|小黑屋|

GMT-5, 2024-12-24 09:20 PM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